“从地铁2号线螃蟹甲站下车,绕过武汉中医院,有一条支路通到武汉文青心中的圣地——昙华林。这条路的前脸是林林总总店铺,各色小资妹纸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而繁华铺面的背后,是少有人往的老里弄。蛛网一样的小巷分布在名为花园山的半坡之上,最后汇入一条长街。这条通向中华路方向近千米的粮道街,才是昙华林的精髓所在。”(这段文字来自bluespan的注解)
2019年一月的某一天,bluespan拍下了这组粮道街菜场的照片。他连拍了一千张,从中选出34张。在这组庞大的照片后,我看到了一个人长期以来的坚持,热爱,努力,和付出。城市新旧更迭,沧桑巨变,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历史,会尘埃滚滚,又滔滔向前。曾经十里繁华,市井喧嚣,已是山川寂寥,落木萧萧。最终,老武汉的百年风貌会鲜有人知。如今,在这个过于喧嚣,物质追求空前繁盛,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社会却饱含焦虑和不安。也许,温情与自由情怀是底层人物困顿不堪生活中隐蔽的渴望。事物在彻底消失前,会留下什么,会传递什么?这些,也许在小潘的记录和表达里能找到答案。
这些照片是温和的,平静的,似乎缺乏直击性命的狠劲。但一幅幅画面中,又饱含着生命的汁液,有的也不乏犀利和尖锐。她们可能看上去不美,彰显着生活的灰败、泥泞和艰难。污渍斑驳,潮湿杂乱的菜场摊位;蛛网密布,逼仄狭窄的居民楼;平凡疲惫,渺小卑微的卖菜人……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加大,生活本来的面貌一一浮现。光鲜靓丽的羽翼下,是普通人挣扎求生,蝇营狗苟的真相。
凌乱的小巷里,一位白头老妇踽踽独行。她身形臃肿,步履蹒跚,依附着一根拐杖。她日渐加深的衰老和周围凋零的景致一起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和终结。这熟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许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慢慢走过人生的四季,树叶离开枝头的隆冬来临。小巷的尽头,除了残败,应该还有家人可亲,灯火温暖。
人们在寒风中裹紧了衣衫。即便受伤,选择的余地也很小。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拖着采买小车,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点点向前挪动着。生活的本质一部分是破碎的。有时人生的艰涩,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等待着冬天的太阳。能长久陪伴她的,也许只有一条老狗。红尘的喧嚣,闹市的嘈杂,都和她们不相干。这时所谓的人生,不过是一条老狗不离不弃的温暖。
bluespan以前拍过很多美丽的风景,那些画面每一帧都十分赏心悦目。梵高对他的泰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媒介物。你在有生命的肉体中创造……我则将在绘画中创造。”
bluespan按下快门的时候,似乎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侠客,但他心里燃烧着的一团火足以穿越暗夜。他一天天感到更强壮、更敏感和更有信心。将这组照片连起来看,好似一条流动的河流,翻山越岭,终将奔流入海。他的作品逐渐沉淀,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开始显山露水。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实现自己,在探索,尝试中逐渐进入高度成熟。他并不热衷于拍摄大众喜闻乐见的“糖水片”,倒喜欢混迹于老街,像他推崇的街拍大师薇薇安那样,用镜头来见证时间的力量。
“与整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相比,每个个体都如此渺小,又如此独一无二。”bluespan这组摄影所表现的世界,不通向恢宏的历史观、壮阔的英雄叙事,只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只在意生活的真实,在折射内在自我中通向个人身心的安放。底层人物的渺小、卑微、挣扎和苦痛是生活最锐利和真实的注释。没有特别压抑或者放大悲伤,这些照片有种宁静的热情,荒芜中的希望,平淡中的质朴。
拍下卖鱼老妇疲惫的短暂休憩时,他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她身上有着最朴素的中国妇女的禀性,也代表着她们中的绝大部分——吃苦耐劳,能干坚韧,被环境同化,逆来顺受,一日日机械化地重复 ,对岁月的感觉渐渐迟钝起来。如果她有过美好的芳华,那些闪光的东西也早已消失,即使知晓也无法阻止。脆弱和脆弱维系着,伤痛和伤痛维系着,形成了人生整座苍茫森林。天地无声,冰雪皑皑,寂寞长在她黯淡的眼睛里。
生活不是完美的,不是奇妙的,人们会认真地寻找一些哪怕在最不堪的日子里也能让人心生平静的东西。
“喝茶的时候喝茶,不要百般需索;吃饭的时候吃饭,不要千般计较。”粮道街菜场的人,卖菜的时候卖菜,宰鱼的时候宰鱼,饮酒的时候饮酒,简单地活在瞬间。
肉铺的老板娘手起刀落,娴熟地将肉块分解。也许她本弱质纤纤,长期劳作中养成孔武有力;也许为母则刚,一双本可拈花微笑的玉手,能练就庖丁解牛的本事。
一节节白胖胖的莲藕,堆放在竹筐里。小伙子穿着连体皮裤,拿着水枪,洗刷着污泥。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风花雪月;没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也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致。冰冷的水带着寒意,从一节节莲藕上流淌下去,污渍很快融入潮湿的地面。脏乱的环境却无损排骨藕汤的香醇滋味。
辗转流离,奔波劳苦,困顿窘迫,逼仄压抑,都安住于此——一念当下,一瞬大千;当下的心境,一瞬即是安顿。来则应,去则不留,淡然处之,平心静气,平凡庸常里也有百般滋味。
残破不是唯一。粮道街菜场和安居其间的人也有饱满热切、生机勃勃的一面。剖开的南瓜堆放在石板上,甜如蜜,黄赛金,芳香呼之欲出,肌理清晰可见。被岁月灌溉的果实,和石台上的裂痕一样真实。
狭窄的里弄一角,一人,一狗,给萧索的景致添上一抹暖色。孩子蹲在地上,握住黄狗的一只前爪,说着他们才能明白的语言。黄狗扭头直视着男孩,眼神温柔又宠溺。孩子的容色不染纤尘,照亮了晦暗的小巷。
墙壁斑驳,伤痕累累,承载了岁月的流逝。鲜红的衣物在风中自由飘扬,好似有一个奔向远方的梦。
据说这里四月将被拆迁改造,曾经的老武汉生活的市井长卷将消失。人们总不太习惯改变,出于对生活逆来顺受的惯性和包容。要完全抛弃熟悉的生活并非易事。面对模糊不确定又注定无法逃避的未来时,不安和焦虑,迷惘和颓丧,懵懂和匆忙,写在粮道街人的脸上。
无论如何,生活还会继续。他们选择了等待,沉默,以这样的方式来争取未来。尽管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但相信明天来临时全无恶意,似乎也只能如此相信。
买菜时扫码支付司空见惯,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世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生活,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粮道街菜场的故事,多半是一曲曲哀歌;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静中有一丝丝淡然。面对真实的人生中无处不在的哀伤与孤独时,人生步履不停,每个人都在路上。
“民以食为天”。走过粮道街里林林总总的店铺商肆,依稀可辨昔日盛极之时的繁华风貌。粮道衙门不再,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象早已一去不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生命的律动在即将消失的粮道街菜场里无法忽视。生活最真实的闪光,竟也如此令人动容。
招牌上的“黄陂三鲜”、“香肠加工”让人耳熟能详,密密悬挂的肉林,高高堆叠的肉鸡,摆出任君采撷的姿态。
年关将近,正在逐渐淡化的“年味”在这里悄悄酝酿。bluespan用他55mm的标头,捕捉到这条老街的魂魄。中年男子叼着烟,用竹竿将腊货高高挑起。bluespan的妻儿作为外来者,正好从他们身旁经过。人们注视着风中悬挂的一排排腊味,好像农人俯瞰着自己丰收的田野。独特的香味在阳光里发酵,和空气里的凛冽交织在一起。在生活彻底崩塌之前,他们尚有烹牛宰羊且为乐的快意。
并非所有的东西都会彻底消失。所有在忙碌中生活、奋斗、悲伤、渴望的人,所有对时间的经过有感知的人,只有相信时代的新陈代谢和岁月的斗转星移。粮道街人以前这样活过来,以后也会换一种方式活下去。总有一天,人们居住着的小巷里,阳光会依然长久免费。
也许,他们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那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文:英子 图:bluespan)